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白春学借力云计算和终端拥抱物联网医学新时代(2)

来源:中国社区医师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0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其中三个步骤分别是:第一是采集信息,即物联网医学技术可为采集信息提供方便。患者使用手机二维码“扫一扫”的物联网技术即可与相关医院的专家建

其中三个步骤分别是:第一是采集信息,即物联网医学技术可为采集信息提供方便。患者使用手机二维码“扫一扫”的物联网技术即可与相关医院的专家建立联系;输入鉴别诊断相关信息,如年龄、职业、个人和肿瘤家族史、吸烟史、治疗经过及结果,甚至可将病情和病历等发给医生,提供参考意见,提高肺结节的鉴别诊断率。

第二是无创检查,检查胸部CT,肿瘤标志物和肺功能,根据海量信息深度挖掘的要求,统一CT检查参数和扫描范围,实时同步三维图像(DVR)至手机端;采用自动图像识别技术(OCR),数字化上传患者肿瘤标志物及肺功能的检查结果。

第三是信息深度挖掘。为提高肺结节鉴别诊断率,在低剂量螺旋CT(LDCT)检查时需描述肺结节所在部位(叶、段是否位于胸膜下)、大小(测量最长径,有条件可计算结节体积)、密度(实性/混合性/磨玻璃样)、钙化(有/无,中央/偏心,爆米花样/同心环型/分散点状)、形状(圆形/卵圆形/片状/不规则)、边缘(光滑/分叶/毛刺)。对于随访者,还需与历史结果比较,若结节无明显变化,要注明病灶稳定时间;若结节有变化,则注明目前结节数量、大小、密度等与基线相比的差异。

基于海量信息深度挖掘和鉴别的特性,物联网技术对肺结节的鉴别诊断的功能包括:深度挖掘,精细计算密度体积、周边和浸润,探查内部结构、血管及其生长状态;实现自动精确科学随访——同一患者,不同时间序列自动匹配;相同部位病灶,自动配对;体积倍增时间,自动计算。

精准计算密度体积的分析步骤:选择结节出现层面→选定所感兴趣区域(POI)→半自动分析结节参数→自动生成报告电子表单。精确评估周边和浸润,还可以精细研究血管及其生长状态。

白春学教授接着介绍了基于物联网医学技术的两个精准解决方案。第一个解决方案是组织病理诊断。对合适者,可选用纤支镜、电磁导航、自荧光、超声支气管镜、胸腔镜(兼做治疗)和纵膈镜活检,供病理和分子病理诊断。其中自荧光可以发现粘膜下病变,超声支气管镜可查中央和外周病灶。电磁导航系统基于CT获得肺和支气管完整的数字图像,进行三维重建支气管树状结构,由计算机控制定位探头,引导至CT确定的病灶部位,通过活检针进行活检;由于计算机定位准确,有可能提高活检的精确性,提高诊断阳性率。将来的发展方向是物联网呼吸内镜专家指导实时在线检查。第二个解决方案是密切科学随访。未定性者可用物联网技术随访,预设的随访周期,提醒医疗单位安排患者随访检查,同时提醒患者就诊。根据临床信息,结节大小,手术可行性和肺癌高危因素,确定随访频率和时间。物联网医学3+2式肺结节诊治法与Research Kit融合在三级联动平台上,缩小时间、空间、经验和资源四大差别。

国内实现物联网医疗诊断,还有多远?

在系统梳理总结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“三低两难四差”的现状后,白春学教授谈到了他对物联网医疗所寄予的厚望:“国外的分级诊疗现在已经很成熟,用户生病了先找GP(general practitioners)社区医生,由某一位GP管理用户的预防、保健、康复、诊断、治疗,可以建立家庭病房,不用外出住院。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专家代为解决,需要住院的再住院。我国也想推行分级诊疗,上海各省市也在提倡分级诊疗。但我国的培养医生的教育层次并不一致,患者的想法则是找最好的医生,所以光是有分级诊疗的设想,没有得力的保障手段也是不行的,那么物联网在这里就可以起到这个保障作用。”

白春学教授说,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实现三级联动的分级诊疗系统,同时解决社区医院和大医院资源分配和水平提升的问题。患者首先通过社区医师进行常规管理,生病先找社区医师,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到大医院专科,医师做好明确诊断和治疗后,康复期可以回到社区由社区医师管理;一旦病情出现变化,社区医师可及时和专科医师取得联系。分级诊疗的问题,移动医疗可以解决吗?我认为解决不了。

“用物联网医学定义和作为手段应用在临床研究上会比移动医疗好。这是因为物联网包括全面感知、可靠存储、智能处理。在真实世界进行药物研究,相比于移动医疗,物联网医学的作用更大,更为实用。”他谈到,移动医疗能够做到的是患者携带一个装有APP的手机,智能告诉医生他的感觉,医生问几个问题,患者可以用触摸式或语音发信息给医生,这只是感受,达不到感知的程度。如果患者睡了,医生就收不到信息。我理解的全面感知是无线传感器,可以是可穿戴式的,也可以不用穿戴式。医生可以通过云即时了解患者的情况,药物的影响,同时通过云进行智能处理分析诊断,药物产生了什么反应,偶然发生还是必然导致?不断传来的患者数据可以帮助医生做进一步的判断。这就是真实世界研究,数据也都真实可靠,移动医疗做不到这一点,它只能做到可靠传输,没有感知和智能处理。医生只能感觉,无法把感知和智能处理结合起来,来解决当前社区资源不足,医生经验欠缺的问题。物联网医学技术应用到药物研究,将完成临床研究者的理想和心愿——真实世界研究。


文章来源:《中国社区医师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sqyszzs.cn/qikandaodu/2021/0708/2039.html



上一篇:上海社区医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认知
下一篇:医务人员应重视利用指南规范诊疗行为上

中国社区医师投稿 | 中国社区医师编辑部| 中国社区医师版面费 | 中国社区医师论文发表 | 中国社区医师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国社区医师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